【数据库】索引
谈谈你对索引的理解
索引的出现是为了提高数据的查询效率,就像书的目录一样。
同样索引也会带来很多负面影响:
- 创建索引和维护索引需要耗费时间,这个时间随着数据量的增加而增加。
- 索引需要占用物理空间,不光是表需要占用数据空间,每个索引也需要占用物理空间。
- 当对表进行增、删、改、的时候索引也要动态维护,这样就降低了数据的维护速度。
建立索引的原则:
- 字段有唯一性限制的,比如商品编码;
- 经常用于
WHERE
查询条件的字段,这样能够提高整个表的查询速度,如果查询条件不是一个字段,可以建立联合索引。 - 经常用于
GROUP BY
和ORDER BY
的字段,这样在查询的时候就不需要再去做一次排序了,因为我们都已经知道了建立索引之后在 B+Tree 中的记录都是排序好的。
不适合建立索引的情况:
WHERE
条件,GROUP BY
,ORDER BY
里用不到的字段,索引的价值是快速定位,如果起不到定位的字段通常是不需要创建索引的,因为索引是会占用物理空间的。- 字段中存在大量重复数据,不需要创建索引,比如性别字段,只有男女,如果数据库表中,男女的记录分布均匀,那么无论搜索哪个值都可能得到一半的数据。在这些情况下,还不如不要索引,因为 MySQL 还有一个查询优化器,查询优化器发现某个值出现在表的数据行中的百分比很高的时候,它一般会忽略索引,进行全表扫描。
- 表数据太少的时候,不需要创建索引;
- 经常更新的字段不用创建索引,比如不要对电商项目的用户余额建立索引,因为索引字段频繁修改,由于要维护 B+Tree 的有序性,那么就需要频繁的重建索引,这个过程是会影响数据库性能的。
索引的分类
- 按「数据结构」分类:B+tree 索引、Hash 索引、Full-text 索引。
- 按「物理存储」分类:聚簇索引(主键索引)、二级索引(辅助索引)。
- 按「字段特性」分类:主键索引、唯一索引、普通索引、前缀索引。
- 按「字段个数」分类:单列索引、联合索引。
从数据结构角度
- B / B+ 树索引
- Hash 索引
- Full-text 索引
在创建表时,InnoDB 存储引擎会根据不同的场景选择不同的列作为索引:
- 如果有主键,默认会使用主键作为聚簇索引的索引键(key);
- 如果没有主键,就选择第一个不包含 NULL 值的唯一列作为聚簇索引的索引键(key);
- 在上面两个都没有的情况下,InnoDB 将自动生成一个隐式自增 id 列作为聚簇索引的索引键(key);
其它索引都属于辅助索引(Secondary Index),也被称为二级索引或非聚簇索引。创建的主键索引和二级索引默认使用的是 B+Tree 索引。
B / B+ 树索引
看上一篇文章:【数据结构】树 | Rean’s Blog (rean-schwarze.github.io)
这些行数据,存储在 B+Tree 索引时是长什么样子的?
B+Tree 是一种多叉树,叶子节点才存放数据,非叶子节点只存放索引,而且每个节点里的数据是按主键顺序存放的。每一层父节点的索引值都会出现在下层子节点的索引值中,因此在叶子节点中,包括了所有的索引值信息,并且每一个叶子节点都指向下一个叶子节点,形成一个链表。
通过主键查询数据
主键索引的 B+Tree 如图所示:
B+Tree 存储千万级的数据只需要 3-4 层高度就可以满足,这意味着从千万级的表查询目标数据最多需要 3-4 次磁盘 I/O,所以B+Tree 相比于 B 树和二叉树来说,最大的优势在于查询效率很高,因为即使在数据量很大的情况,查询一个数据的磁盘 I/O 依然维持在 3-4 次。
通过二级索引查询数据
主键索引的 B+Tree 和二级索引的 B+Tree 区别如下:
- 主键索引的 B+Tree 的叶子节点存放的是实际数据,所有完整的用户记录都存放在主键索引的 B+Tree 的叶子节点里;
- 二级索引的 B+Tree 的叶子节点存放的是主键值,而不是实际数据。
我这里将前面的商品表中的 product_no(商品编码)字段设置为二级索引,那么二级索引的 B+Tree 如下图,其中非叶子的 key 值是 product_no(图中橙色部分),叶子节点存储的数据是主键值(图中绿色部分)。
会先检查二级索引中的 B+Tree 的索引值(商品编码,product_no),找到对应的叶子节点,然后获取主键值,然后再通过主键索引中的 B+Tree 查询到对应的叶子节点,然后获取整行数据。这个过程叫「回表」,也就是说要查两个 B+Tree 才能查到数据。如下图:
不过,当查询的数据是能在二级索引的 B+Tree 的叶子节点里查询到,这时就不用再去主键索引中查寻了。
这种在二级索引的 B+Tree 就能查询到结果的过程就叫作「覆盖索引」,也就是只需要查一个 B+Tree 就能找到数据。
为什么 InnoDB 选择 B+tree 作为索引的数据结构?
1、B+Tree vs B Tree
B+Tree 只在叶子节点存储数据,而 B 树 的非叶子节点也要存储数据,所以 B+Tree 的单个节点的数据量更小,在相同的磁盘 I/O 次数下,就能查询更多的节点。
另外,B+Tree 叶子节点采用的是双链表连接,适合 MySQL 中常见的基于范围的顺序查找,而 B 树无法做到这一点。
2、B+Tree vs 二叉树
对于有 N 个叶子节点的 B+Tree,其搜索复杂度为O(logdN)
,其中 d 表示节点允许的最大子节点个数为 d 个。
在实际的应用当中,d 值是大于 100 的,这样就保证了,即使数据达到千万级别时,B+Tree 的高度依然维持在 34 层左右,也就是说一次数据查询操作只需要做 34 次的磁盘 I/O 操作就能查询到目标数据。
而二叉树的每个父节点的儿子节点个数只能是 2 个,意味着其搜索复杂度为 O(logN)
,这已经比 B+Tree 高出不少,因此二叉树检索到目标数据所经历的磁盘 I/O 次数要更多。
3, B+Tree vs Hash
Hash 在做等值查询的时候效率贼快,搜索复杂度为 O(1)。
但是 Hash 表不适合做范围查询,它更适合做等值的查询,这也是 B+Tree 索引要比 Hash 表索引有着更广泛的适用场景的原因。
Hash 索引
哈希表是键值对的集合,通过键(key)即可快速取出对应的值(value),因此哈希表可以快速检索数据(接近 O(1))。
但是!哈希算法有个 Hash 冲突 问题,也就是说多个不同的 key 最后得到的 index 相同。通常情况下,我们常用的解决办法是 链地址法。链地址法就是将哈希冲突数据存放在链表中。就比如 JDK1.8 之前 HashMap
就是通过链地址法来解决哈希冲突的。不过,JDK1.8 以后HashMap
为了减少链表过长的时候搜索时间过长引入了红黑树。
既然哈希表这么快,为什么 MySQL 没有使用其作为索引的数据结构呢? 主要是因为 Hash 索引不支持顺序和范围查询。假如我们要对表中的数据进行排序或者进行范围查询,那 Hash 索引可就不行了。并且,每次 IO 只能取一个。
InnoDB 存储引擎有一个特殊的功能叫 “自适应哈希索引”,当某个索引值被使用的非常频繁时,会在 B+ 树索引之上再创建一个哈希索引,这样就让 B+ Tree 索引具有哈希索引的一些优点,比如:快速的哈希查找。
从物理存储角度
- 聚集索引
- 非聚集索引
聚簇索引是对磁盘上实际数据重新组织以按指定的一个或多个列的值排序的算法。
特点是存储数据的顺序和索引顺序一致。一般情况下主键会默认创建聚簇索引,且一张表只允许存在一个聚簇索引。
聚簇索引和非聚簇索引的区别:聚簇索引的叶子节点就是数据节点,而非聚簇索引的叶子节点仍然是索引节点,只不过有指向对应数据块的指针。
聚集索引 / 聚簇索引
聚簇索引(Clustered Index)即索引结构和数据一起存放的索引,并不是一种单独的索引类型。InnoDB 中的主键索引就属于聚簇索引。
在 MySQL 中,InnoDB 引擎的表的 .ibd
文件就包含了该表的索引和数据,对于 InnoDB 引擎表来说,该表的索引(B+树)的每个非叶子节点存储索引,叶子节点存储索引和索引对应的数据。
优点:
- 查询速度非常快:聚簇索引的查询速度非常的快,因为整个 B+树本身就是一颗多叉平衡树,叶子节点也都是有序的,定位到索引的节点,就相当于定位到了数据。相比于非聚簇索引, 聚簇索引少了一次读取数据的 IO 操作。
- 对排序查找和范围查找优化:聚簇索引对于主键的排序查找和范围查找速度非常快。
缺点:
- 依赖于有序的数据:因为 B+树是多路平衡树,如果索引的数据不是有序的,那么就需要在插入时排序,如果数据是整型还好,否则类似于字符串或 UUID 这种又长又难比较的数据,插入或查找的速度肯定比较慢。
- 更新代价大:如果对索引列的数据被修改时,那么对应的索引也将会被修改,而且聚簇索引的叶子节点还存放着数据,修改代价肯定是较大的,所以对于主键索引来说,主键一般都是不可被修改的。
非聚集索引 / 非聚簇索引
非聚簇索引(Non-Clustered Index)即索引结构和数据分开存放的索引,并不是一种单独的索引类型。二级索引(辅助索引)就属于非聚簇索引。MySQL 的 MyISAM 引擎,不管主键还是非主键,使用的都是非聚簇索引。
非聚簇索引的叶子节点并不一定存放数据的指针,因为二级索引的叶子节点就存放的是主键,根据主键再回表查数据。
优点:
更新代价比聚簇索引要小 。非聚簇索引的更新代价就没有聚簇索引那么大了,非聚簇索引的叶子节点是不存放数据的
缺点:
- 依赖于有序的数据:跟聚簇索引一样,非聚簇索引也依赖于有序的数据
- 可能会二次查询(回表):这应该是非聚簇索引最大的缺点了。 当查到索引对应的指针或主键后,可能还需要根据指针或主键再到数据文件或表中查询。
从逻辑/字段特性角度
- 普通索引
- 唯一索引
- 主键索引
- 前缀索引
主键索引
主键索引就是建立在主键字段上的索引,通常在创建表的时候一起创建,一张表最多只有一个主键索引,索引列的值不允许有空值。
唯一索引
唯一索引建立在 UNIQUE 字段上的索引,一张表可以有多个唯一索引,索引列的值必须唯一,但是允许有空值。
普通索引
普通索引就是建立在普通字段上的索引,既不要求字段为主键,也不要求字段为 UNIQUE。
前缀索引
前缀索引是指对字符类型字段的前几个字符建立的索引,而不是在整个字段上建立的索引,前缀索引可以建立在字段类型为 char、varchar、binary、varbinary 的列上。
使用前缀索引的目的是为了减少索引占用的存储空间,提升查询效率。
按字段个数分类
从字段个数的角度来看,索引分为单列索引、联合索引(复合索引)。
- 建立在单列上的索引称为单列索引,比如主键索引;
- 建立在多列上的索引称为联合索引;
联合索引
通过将多个字段组合成一个索引,该索引就被称为联合索引。
比如,将商品表中的 product_no 和 name 字段组合成联合索引(product_no, name)
,创建联合索引的方式如下:
CREATE INDEX index_product_no_name ON product(product_no, name); |
联合索引(product_no, name)
的 B+Tree 示意图如下:
可以看到,联合索引的非叶子节点用两个字段的值作为 B+Tree 的 key 值。当在联合索引查询数据时,先按 product_no 字段比较,在 product_no 相同的情况下再按 name 字段比较。
也就是说,联合索引查询的 B+Tree 是先按 product_no 进行排序,然后再 product_no 相同的情况再按 name 字段排序。
因此,使用联合索引时,存在最左匹配原则,也就是按照最左优先的方式进行索引的匹配。在使用联合索引进行查询的时候,如果不遵循「最左匹配原则」,联合索引会失效,这样就无法利用到索引快速查询的特性了。
比如,如果创建了一个 (a, b, c)
联合索引,如果查询条件是以下这几种,就可以匹配上联合索引:
- where a=1.
- where a=1 and b=2 and c=3.
- where a=1 and b=2.
- where a=1 and c=3.
需要注意的是,因为有查询优化器,所以 a 字段在 where 子句的顺序并不重要。
但是,如果查询条件是以下这几种,因为不符合最左匹配原则,所以就无法匹配上联合索引,联合索引就会失效:
- where b=2.
- where c=3.
- where b=2 and c=3.
上面这些查询条件之所以会失效,是因为(a, b, c)
联合索引,是先按 a 排序,在 a 相同的情况再按 b 排序,在 b 相同的情况再按 c 排序。所以,b 和 c 是全局无序,局部相对有序的,这样在没有遵循最左匹配原则的情况下,是无法利用到索引的。
联合索引进行排序
这里出一个题目,针对针对下面这条 SQL,你怎么通过索引来提高查询效率呢?
select * from order where status = 1 order by create_time asc |
有的同学会认为,单独给 status 建立一个索引就可以了。
但是更好的方式给 status 和 create_time 列建立一个联合索引,因为这样可以避免 MySQL 数据库发生文件排序。
因为在查询时,如果只用到 status 的索引,但是这条语句还要对 create_time 排序,这时就要用文件排序 filesort,也就是在 SQL 执行计划中,Extra 列会出现 Using filesort。
所以,要利用索引的有序性,在 status 和 create_time 列建立联合索引,这样根据 status 筛选后的数据就是按照 create_time 排好序的,避免在文件排序,提高了查询效率。
MySQL 的索引下推是什么?
索引下推(Index Condition Pushdown, ICP)是一种减少回表查询,提高查询效率的技术。通过将部分带有索引的条件交由存储引擎层进行过滤操作,从而减少了 IO(本该由 Server 层做操作,交由存储引擎层因此叫做 “下推” ) 。
注意:索引下推是是应用在联合索引上的。
为什么 InnoDB 选用 B+ 树而不是 B 树
用 B+ 树不用 B 树考虑的是 IO 对性能的影响,B 树的每个节点都存储数据,而 B+ 树只有叶子节点才存储数据,所以查找相同数据量的情况下,B 树的高度更高,IO 更频繁。
数据库索引是存储在磁盘上的,当数据量大时,就不能把整个索引全部加载到内存了,只能逐一加载每一个磁盘页(对应索引树的节点)。
B 树& B+树两者有何异同呢?
- B 树的所有节点既存放键(key) 也存放数据(data),而 B+树只有叶子节点存放 key 和 data,其他内节点只存放 key。
- B 树的叶子节点都是独立的;B+树的叶子节点有一条引用链指向与它相邻的叶子节点。
- B 树的检索的过程相当于对范围内的每个节点的关键字做二分查找,可能还没有到达叶子节点,检索就结束了。而 B+树的检索效率就很稳定了,任何查找都是从根节点到叶子节点的过程,叶子节点的顺序检索很明显。
- 在 B 树中进行范围查询时,首先找到要查找的下限,然后对 B 树进行中序遍历,直到找到查找的上限;而 B+树的范围查询,只需要对链表进行遍历即可。
谈谈你对覆盖索引的认识
如果一个索引包含(或者说覆盖)所有需要查询的字段的值,我们就称之为 覆盖索引(Covering Index) 。
具有以下优点:
- 索引通常远小于数据行的大小,只读取索引能大大减少数据访问量。
- 一些存储引擎(例如:MyISAM)在内存中只缓存索引,而数据依赖于操作系统来缓存。因此,只访问索引可以不使用系统调用(通常比较费时)。
- 对于 InnoDB 引擎,若辅助索引能够覆盖查询,则无需访问主索引。
我们知道在 InnoDB 存储引擎中,如果不是主键索引,叶子节点存储的是主键+列值。最终还是要“回表”,也就是要通过主键再查找一次,这样就会比较慢。而覆盖索引就是把要查询出的列和索引是对应的,不做回表操作!
覆盖索引即需要查询的字段正好是索引的字段,那么直接根据该索引,就可以查到数据了,而无需回表查询。
谈谈你对最左前缀原则的理解
最左前缀匹配原则指的是,在使用联合索引时,MySQL 会根据联合索引中的字段顺序,从左到右依次到查询条件中去匹配,如果查询条件中存在与联合索引中最左侧字段相匹配的字段,则就会使用该字段过滤一批数据,直至联合索引中全部字段匹配完成,或者在执行过程中遇到范围查询(如 >
、<
)才会停止匹配。对于 >=
、<=
、BETWEEN
、like
前缀匹配的范围查询,并不会停止匹配。所以,我们在使用联合索引时,可以将区分度高的字段放在最左边,这也可以过滤更多数据。
=
和in
可以乱序,比如:a=1 and b=2 and c=3
建立(a, b ,c)
索引可以任意顺序,MySQL 的优化器会优化成索引可以识别的形式。
相关阅读:联合索引的最左匹配原则全网都在说的一个错误结论。
什么情况下索引会失效
想详细了解的可以去看这篇文章:谁还没碰过索引失效呢?
索引列参与表达式计算
SELECT 'sname' FROM 'stu' WHERE 'age' + 10 = 30; |
函数运算
SELECT 'sname' FROM 'stu' WHERE LEFT('date',4) < 1990; |
模糊查询
SELECT * FROM 'manong' WHERE `uname` LIKE '码农%' -- 走索引 |
字符串与数字比较不走索引
CREATE TABLE 'a' ('a' char(10)); |
查询条件中有 or
换言之,就是要求使用的所有字段,都必须建立索引:
select * from dept where dname='xxx' or loc='xx' or deptno = 45; |
正则表达式不使用索引
MySQL 内部优化器会对 SQL 语句进行优化,如果优化器估计使用全表扫描要比使用索引快,则不使用索引。
怎么知道创建的索引有没有被使用到
使用 EXPLAIN
命令来查看语句的执行计划,MySQL 在执行某个语句之前,会将该语句过一遍查询优化器,之后会拿到对语句的分析,也就是执行计划,其中包含了许多信息。
可以通过其中和索引有关的信息来分析是否命中了索引,例如:possilbe_key
、key
、key_len
等字段,分别说明了此语句可能会使用的索引、实际使用的索引以及使用的索引长度。
这种方法也是分析 SQL 语句执行很慢的原因的方法。
MySQL 中的索引数量是否越多越好?为什么?
先说结论,索引并不是越多越好。因为索引不论从时间还是空间上都是有一定成本的
1)从时间上
每次对表中的数据进行增删改查的时候,都需要维护对应索引的数据,例如删除了一个 name 为面试鸭的记录,不仅主键索引上需要修改,如果为 name 也生成了索引,那么 name 索引也需要修改,所以索引越多需要修改的地方也就越多,并且 B+ 树可能会有页分裂、合并等操作,时间开销就会更大。
2)从空间上
每建立一个二级索引,都需要新建一个 B+ 树,默认每个数据页都是 16kb,如果数据量很大,索引又很多,占用的空间可不小。 并且 MySQL 有个查询优化器,它需要分析当前的查询,选择最优的计划,这过程就需要考虑选择哪个索引的查询成本低。如果索引过多,那么会导致优化器耗费更多的时间在选择上,甚至可能因为数据的不准确而选择了次优的索引。
有什么优化索引的方法?
这里说一下几种常见优化索引的方法:
- 前缀索引优化;
- 覆盖索引优化;
- 主键索引最好是自增的;
- 防止索引失效;
前缀索引优化
前缀索引顾名思义就是使用某个字段中字符串的前几个字符建立索引,那我们为什么需要使用前缀来建立索引呢?
使用前缀索引是为了减小索引字段大小,可以增加一个索引页中存储的索引值,有效提高索引的查询速度。在一些大字符串的字段作为索引时,使用前缀索引可以帮助我们减小索引项的大小。
不过,前缀索引有一定的局限性,例如:
- order by 就无法使用前缀索引;
- 无法把前缀索引用作覆盖索引;
覆盖索引优化
覆盖索引是指 SQL 中 query 的所有字段,在索引 B+Tree 的叶子节点上都能找得到的那些索引,从二级索引中查询得到记录,而不需要通过聚簇索引查询获得,可以避免回表的操作。
假设我们只需要查询商品的名称、价格,有什么方式可以避免回表呢?
我们可以建立一个联合索引,即「商品 ID、名称、价格」作为一个联合索引。如果索引中存在这些数据,查询将不会再次检索主键索引,从而避免回表。
所以,使用覆盖索引的好处就是,不需要查询出包含整行记录的所有信息,也就减少了大量的 I/O 操作。
主键索引最好是自增的
我们在建表的时候,都会默认将主键索引设置为自增的,具体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又什么好处?
InnoDB 创建主键索引默认为聚簇索引,数据被存放在了 B+Tree 的叶子节点上。也就是说,同一个叶子节点内的各个数据是按主键顺序存放的,因此,每当有一条新的数据插入时,数据库会根据主键将其插入到对应的叶子节点中。
如果我们使用自增主键,那么每次插入的新数据就会按顺序添加到当前索引节点的位置,不需要移动已有的数据,当页面写满,就会自动开辟一个新页面。因为每次插入一条新记录,都是追加操作,不需要重新移动数据,因此这种插入数据的方法效率非常高。
如果我们使用非自增主键,由于每次插入主键的索引值都是随机的,因此每次插入新的数据时,就可能会插入到现有数据页中间的某个位置,这将不得不移动其它数据来满足新数据的插入,甚至需要从一个页面复制数据到另外一个页面,我们通常将这种情况称为页分裂。页分裂还有可能会造成大量的内存碎片,导致索引结构不紧凑,从而影响查询效率。
举个例子,假设某个数据页中的数据是 1、3、5、9,且数据页满了,现在准备插入一个数据 7,则需要把数据页分割为两个数据页。出现页分裂时,需要将一个页的记录移动到另外一个页,性能会受到影响,同时页空间的利用率下降,造成存储空间的浪费。
而如果记录是顺序插入的,例如插入数据 11,则只需开辟新的数据页,也就不会发生页分裂。
因此,在使用 InnoDB 存储引擎时,如果没有特别的业务需求,建议使用自增字段作为主键。
另外,主键字段的长度不要太大,因为主键字段长度越小,意味着二级索引的叶子节点越小(二级索引的叶子节点存放的数据是主键值),这样二级索引占用的空间也就越小。
索引最好设置为 NOT NULL
为了更好的利用索引,索引列要设置为 NOT NULL 约束。有两个原因:
- 第一原因:索引列存在 NULL 就会导致优化器在做索引选择的时候更加复杂,更加难以优化,因为可为 NULL 的列会使索引、索引统计和值比较都更复杂,比如进行索引统计时,count 会省略值为 NULL 的行。
- 第二个原因:NULL 值是一个没意义的值,但是它会占用物理空间,所以会带来的存储空间的问题,会导致更多的存储空间占用,因为 InnoDB 默认行存储格式
COMPACT
,会用 1 字节空间存储 NULL 值列表,如下图的黄色部分:
请详细描述 MySQL 的 B+ 树中查询数据的全过程
数据从根节点找起,根据键值的大小确定左子树还是右子树,从上到下最终定位到叶子节点。定位到叶子节点后,因为一片叶子默认有 16k 大小,所以理论上可以存多条记录。叶子节点的实际构造如下图所示:
从上图可以知晓,叶子节点有页目录结构,它其实就是一个索引,通过它可以快速找到记录。
页目录分为了多个槽,每个槽都指向对应一个分组内的最大记录,每个分组内都会包含若干条记录。
通过二分查询,利用槽就能直接定位到记录所在的组,从而就能获取到对应的记录。
举个例子,现在有 5 个槽,如果想查找主键为 3 的记录,此时的流程是:
1)通过二分得到槽的中间位置,(0+4)/2 = 2;
2)通过槽定位到第二个分组中的主键为 4 的记录,4 大于 3,因此得知主键 3 的记录在这个分组中。由于记录是通过单向链表串起来的,因此需要从槽 1 找到主键 2 的记录,再往下遍历定位到主键 3 的记录。
以上就是利用二分查询的定位流程。通过槽可找到对应记录所在的组,或能直接定位到记录,或还需通过链表遍历找到对应的数据。
实际上,每个分组的记录数是有规定的,图中做了省略只画了两条,InnoDB 规定:
- 第一个分组只有一条记录
- 中间的分组 4-8 条记录
- 最后一个分组 1-8 条记录
因此不必担心遍历很长的链表导致性能问题。
这题的重点是先简单提下从根节点遍历到子节点的过程,然后提到叶子节点默认大小为 16KB ,所以理论上能存储很多记录,从而引出页目录,再通过二分查找才能对应记录。
count(*) 和 count(1) 有什么区别?哪个性能最好?
当我们对一张数据表中的记录进行统计的时候,习惯都会使用 count 函数来统计,但是 count 函数传入的参数有很多种,比如 count(1)、count(*
)、count(字段) 等。
到底哪种效率是最好的呢?是不是 count(*
) 效率最差?
哪种 count 性能最好?
要弄明白这个,我们得要深入 count 的原理,以下内容基于常用的 innodb 存储引擎来说明。
count() 是什么?
count() 是一个聚合函数,函数的参数不仅可以是字段名,也可以是其他任意表达式,该函数作用是统计符合查询条件的记录中,函数指定的参数不为 NULL 的记录有多少个。
假设 count() 函数的参数是字段名,如下:
select count(name) from t_order; |
这条语句是统计「t_order 表中,name 字段不为 NULL 的记录」有多少个。也就是说,如果某一条记录中的 name 字段的值为 NULL,则就不会被统计进去。
再来假设 count() 函数的参数是数字 1 这个表达式,如下:
select count(1) from t_order; |
这条语句是统计「t_order 表中,1 这个表达式不为 NULL 的记录」有多少个。
1 这个表达式就是单纯数字,它永远都不是 NULL,所以上面这条语句,其实是在统计 t_order 表中有多少个记录。
count(主键字段) 执行过程是怎样的?
在通过 count 函数统计有多少个记录时,MySQL 的 server 层会维护一个名叫 count 的变量。
server 层会循环向 InnoDB 读取一条记录,如果 count 函数指定的参数不为 NULL,那么就会将变量 count 加 1,直到符合查询的全部记录被读完,就退出循环。最后将 count 变量的值发送给客户端。
InnoDB 是通过 B+ 树来保存记录的,根据索引的类型又分为聚簇索引和二级索引,它们区别在于,聚簇索引的叶子节点存放的是实际数据,而二级索引的叶子节点存放的是主键值,而不是实际数据。
用下面这条语句作为例子:
//id 为主键值 |
如果表里只有主键索引,没有二级索引时,那么,InnoDB 循环遍历聚簇索引,将读取到的记录返回给 server 层,然后读取记录中的 id 值,就会 id 值判断是否为 NULL,如果不为 NULL,就将 count 变量加 1。
但是,如果表里有二级索引时,InnoDB 循环遍历的对象就不是聚簇索引,而是二级索引。
这是因为相同数量的二级索引记录可以比聚簇索引记录占用更少的存储空间,所以二级索引树比聚簇索引树小,这样遍历二级索引的 I/O 成本比遍历聚簇索引的 I/O 成本小,因此「优化器」优先选择的是二级索引。
count(1) 执行过程是怎样的?
如果表里只有主键索引,没有二级索引:
那么,InnoDB 循环遍历聚簇索引(主键索引),将读取到的记录返回给 server 层,但是不会读取记录中的任何字段的值,因为 count 函数的参数是 1,不是字段,所以不需要读取记录中的字段值。参数 1 很明显并不是 NULL,因此 server 层每从 InnoDB 读取到一条记录,就将 count 变量加 1。
可以看到,count(1) 相比 count(主键字段) 少一个步骤,就是不需要读取记录中的字段值,所以通常会说 count(1) 执行效率会比 count(主键字段) 高一点。
但是,如果表里有二级索引时,InnoDB 循环遍历的对象就二级索引了。
count(*) 执行过程是怎样的?
看到 *
这个字符的时候,是不是大家觉得是读取记录中的所有字段值?
对于 select *
这条语句来说是这个意思,但是在 count(*) 中并不是这个意思。
**count(\*
) 其实等于 count(0
)**,也就是说,当你使用 count(*
) 时,MySQL 会将 *
参数转化为参数 0 来处理。
所以,count(*) 执行过程跟 count(1) 执行过程基本一样的,性能没有什么差异。
而且 MySQL 会对 count(*) 和 count(1) 有个优化,如果有多个二级索引的时候,优化器会使用 key_len 最小的二级索引进行扫描。
只有当没有二级索引的时候,才会采用主键索引来进行统计。
count(字段) 执行过程是怎样的?
count(字段) 的执行效率相比前面的 count(1)、count(*)、count(主键字段) 执行效率是最差的。
用下面这条语句作为例子:
// name不是索引,普通字段 |
对于这个查询来说,会采用全表扫描的方式来计数,所以它的执行效率是比较差的。
如何优化 count(*)?
如果对一张大表经常用 count(*) 来做统计,其实是很不好的。
比如下面我这个案例,表 t_order 共有 1200+ 万条记录,我也创建了二级索引,但是执行一次 select count(*) from t_order
要花费差不多 5 秒!
面对大表的记录统计,我们有没有什么其他更好的办法呢?
第一种,近似值
如果你的业务对于统计个数不需要很精确,比如搜索引擎在搜索关键词的时候,给出的搜索结果条数是一个大概值。
这时,我们就可以使用 show table status 或者 explain 命令来表进行估算。
执行 explain 命令效率是很高的,因为它并不会真正的去查询,下图中的 rows 字段值就是 explain 命令对表 t_order 记录的估算值。
第二种,额外表保存计数值
如果是想精确的获取表的记录总数,我们可以将这个计数值保存到单独的一张计数表中。
当我们在数据表插入一条记录的同时,将计数表中的计数字段 + 1。也就是说,在新增和删除操作时,我们需要额外维护这个计数表。
参考链接
数据库系统 — 八股文 (interview-points.readthedocs.io)
索引常见面试题 | 小林coding (xiaolincoding.com)
count(*) 和 count(1) 有什么区别?哪个性能最好? | 小林coding (xiaolincoding.com)